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迎来了中秋。“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因每个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所以叫仲秋,也叫中秋。这时正当秋季之中,天高气爽、万里澄空、银蟾光满,“月色倍明于常时”,很容易引起人们对故乡和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所以又叫“团圆节”、月夕、八月节等。
中秋是想象优美的神话,一千年一万年脉脉相传,中秋是缕缕不断的眷念,一代代浓情思念;一个民族在这赏月、品月的过程中体验,同时展现一种韵味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回顾欣赏下中秋有哪些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和独特有趣的习俗吧。天津心理咨询。
小故事之“秋暮夕月”
夕月,就是祭拜月神。相传在战国时代,齐国有个丑女“无盐”,芳名钟离春。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无盐正在拜月,正巧齐宣王也在宫中游逛,看到月光下的无盐,觉得她美丽出众,风姿超群,便立她为王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中秋拜月的习俗,从此就流传下来。
小故事之“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之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天津心理咨询。
小故事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天上有十日同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有位名叫后羿的英雄,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留下的那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后来他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举案齐眉,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后羿传艺狩猎,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成了后羿的徒弟。天津心理咨询。
某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仙丹。据说,服下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仙丹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偷窥到,他打起了仙丹的主意。有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逢蒙称病没去。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自知不是逢蒙的对手,手疾眼快地打开宝匣,把仙丹一口气都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仙丹后,立刻感觉身体轻飘,飘离地面,冲出窗口,飞向天空。因牵挂丈夫后羿,所以嫦娥降落在离人较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悲痛欲绝,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朦胧中发现,当晚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这天恰好是八月十五,百姓们听说嫦娥成仙的消息,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天津心理咨询。
小故事之“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既是传统节日,自然有许多习俗讲究。
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中秋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
那么,古人的中秋节是如何度过的呢?那可比现在有意思多了。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流传至今,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烧斗香、赏月、走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燃灯玩花灯、燃宝塔灯、猜谜、乞月照月、观潮、听香、抛帕招亲、偷菜求郎、窃瓜祈子、玩兔爷、舞火龙等。天津心理咨询。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古时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有着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习俗。严肃的祭祀逐渐成为轻松的欢娱。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烧斗香
斗香,是以前民间在中秋节拜月时烧的一种香。香呈塔形,香的顶部用四角戚六角的“斗”形彩色刻纸装饰于其上,故名“斗香”。除顶部外,香的上下各层,亦装饰有许多彩色刻纸,通称为斗香花。其题材内容极为丰富,有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卉、吉祥图案等。图案造型简练生动,色彩鲜艳强烈。配色一般用金及大红、桃红、绿、蓝、枯黄、淡黄、黑等七色蜡光纸组成,富有浓烈的装饰效果。这种香篆均需覆斗形底座并有竹签支撑。在底座和撑架上便装点着彩色的剪纸,称“斗香花”。斗香花题材有人物和神仙(如八仙、和合、寿星)等吉祥图案。多以蜡光纸刻制,每套十张左右。这种剪纸现已少见。天津心理咨询。
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女子拜月
中秋这天,尤其活跃的是女性,后来广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十分爱做的事儿。“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拜新月》一诗,所描写的便是唐代女性拜月的情形——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唐代女性为何喜欢中秋拜月?这里有极深的文化内涵和宗教背景。在古人看来,中秋节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一样,都是女性节日。古人认为万物有灵,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与代表男性的“太阳神”相对应。“嫦娥奔月”的神话诞生后,作为月神的月亮更被拟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赐予女性美貌、爱情与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天津心理咨询。
明末文人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场》里有这样的记述:“八月十五日祭月……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
“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熬夜赏月
中秋节源于对月亮的崇拜。所以有了祭月、赏月、走月……一系列与月有关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据说此夜月亮距地球很近,显圆极亮,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至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游玩,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家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安排家宴,与家人共同赏月叙谈。天津心理咨询。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宋人,这天居然会挑战彻夜不睡,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因为他们认为中秋当天熬夜越晚,就会越长寿。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吃月饼已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古时的中秋宴俗,以宫廷尤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天津心理咨询。
月饼***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满饮桂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玉兔捣药,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多见为糕点、糖果。仰望月中丹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是为中秋佳节的美好享受。天津心理咨询。
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喝桂花酒的历史悠久。
“满城红艳,色彩斑斓”——燃灯助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古代手工业发达,做出的灯笼非常精致,到了中秋那天家家挂上几盏灯,全城灯火通明。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周云锦、何湘妃在《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描述说,中秋节广东张灯***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天津心理咨询。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Z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天津心理咨询。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燃宝塔灯。
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天津心理咨询。
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搭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人们都聚集在一起,街市挂满许多灯笼,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
观潮
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乞月照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天津心理咨询。
听香,罩着一股朦胧的色彩,神秘而又浪漫,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厦门、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头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天津心理咨询。
抛帕招亲
在我国福建一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一般是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人接到手的帕同“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还手帕时,若“嫦娥”喜欢,则可交友往来,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结良缘。
“八月中秋偷北瓜,相逢不当贼来拿”——偷瓜摘菜
相传古时候,中秋夜月宫仙女要降临下界,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同享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在古人看来,秋收季节蕴藏着生育和繁殖的希望。唐宋以前先民会在秋收后举行祈求生子的活动和仪式。明清时期,湖南和贵州地区有一种中秋之夜偷瓜摘菜的活动。天津心理咨询。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Z验云。”
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人们会在晚上“偷”上一些冬瓜或南瓜,在它们表面描绘上婴儿的模样,送给没有生育儿女的夫妇,祝福他们能早日生子。天津心理咨询。
台湾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菜求郎”风俗。妆饰美丽的未婚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面贴金泥,身施彩绘”——玩兔儿爷
玩兔爷的起始约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带。老北京为什么在中秋节要拜“兔儿爷”呢?这源自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手艺人就根据这个传说描绘出“兔儿爷”的身形。
很久以前,北京城因瘟疫肆虐,家家户户都有人得病,尤其是女人和小孩,吃什么药也不管用。走投无路时家家户户便烧香请神,祈求健康。嫦娥仙子了解到人间此事后,立刻派玉兔下凡为百姓消灾治病,而玉兔下凡的时间刚好是八月十五。玉兔为人治病,什么报酬都不要,只借别人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一会儿是男人,一会儿是女人,一会儿是算命的,一会儿又是卖油的,直至走遍北京城内外,直到瘟疫消除。人们为了感谢玉兔,就用泥土捏泥人用来祭奠这只救万民的小兔子。天津心理咨询。
传说终是传说。“兔儿爷”的起源无从考证,据明代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这是始初关于“兔儿爷”的记载。天津心理咨询。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舞龙驱疫
相传在很早以前,香港铜锣湾大坑区,在一次风灾之后,出现了一条大蟒蛇,到处作恶,危害乡邻,村民们非常气愤,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将蟒蛇降服。可第二天却发现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区便爆发了瘟疫。这时,村中的父老忽然在梦中被菩萨告知,只要在中秋节舞动火龙,就能将瘟疫驱除。从此以后,每到中秋节,舞火龙的习俗就流传下来。天津心理咨询。
中国幅员广阔,由于地理、历史和气候上的差别,各地中秋风俗不尽相同,其间不乏兴替变化,如今中秋的习俗虽没有往日盛行,但千百年来中秋佳节寄托了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团圆幸福、花好月圆的美好向往。
以上文章由天津心理咨询,天津女性心理咨询,天津心理健康咨询,天津心理辅导为您提供,详情点击我们的网站:http://www.yy-xl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