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其实在今天的社会仍然是一个敏感的字眼,在我们传统文化的惯性思维下,仿佛只要被认定是偷窥,就会引发我们的道德焦虑。在前不久的一个咨询中,有个28岁的遵义女青年因为偷窥隔壁男孩和异性的亲密,导致后来无法解开心结,以至于后来发展成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当然,因为偷窥而发展成为精神病性症状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并没有去住院治疗和去看心理医生的必要。
偷窥其实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好与不好,只是这里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人类生来就是存在好奇心的,喜欢窥探隐私,存在着对隐私的欲望,但一般人都能把这种好奇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为人毕竟要受到社会公德与良心的制约。也许只有一旦超过了某种“度”,在心理学层面上才可以称为“好奇心过盛”,或是“好奇心失控”,再进一步,或许才可以算是偏离常态。
心理学还认为:导致偷窥有的是因为偶然的窥阴行为与手淫相结合的不良影响,以后通过手淫的反复加强而固定下来,而不良视觉刺激和接触色情材料也是导致偷窥的重要原因,幼年时受到不良视觉性诱惑影响或不良的性经历,使性心理发育过程受阻也会导致偷窥。
在偷窥的兴奋和刺激感之后,很多人内心会自罪自责,这缘于内心的道德感作祟,其实,偷窥是人的本能欲望和伦理禁忌之间的拉锯战
从心理学来看:虽然偷窥没有肢体与语言的直接欺凌,但是却仿佛盗走了人们内心存在的安全感,让人们陷入焦虑与恐慌之中。
但是在可见的未来,要让偷窥现象消失或许还有些不切合实际。因为人格的成熟度、压抑的欲望、人性的弱点这些东西没有消失的话,那么偷窥还会在江湖上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