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一个关于哲学范围的***命题。对于孩子而言,***简单又***不简单的命题是:“我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们从性的发展与迷思、当下性教育、我们该怎么与孩子谈性几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性的发展与迷思。古今中外,性的发展史可谓跌宕起伏。有原初的性器官崇拜,有某些宗教对性的打压,有发达的现代***对性开放的提倡,也有某个阶段对性的集体压抑。观整个性学发展史,有如一双峰的马鞍形一始源于远古商周,筑基于春秋先秦,鼎盛于秦汉隋唐,阻滞于宋元两朝,徘徊于明清近代,发扬于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初,性学空间仍微弱存在。1955年出版的《性的知识》,是建国后***本性知识书籍。然而,随着历次政治运动发展,"性"逐渐与下流、罪恶等联系在一起,性学研究趋于封闭。性学解冻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
自性学的萌芽到今天,虽然历史悠长,但在现在的21世纪,我们很多人在性方面仍然处于“小学阶段”,存在对性的不科学认知、性耻感、性压抑、甚至无知等。从性发展史来看,充斥着性的“污名化”并一直伴随人类的进程,这在男权/父权社会表现得尤其明显,归结为叫“性污名综合征”。比如:
关于性是肮脏的,
关于性器官是肮脏的,
关于性行为是肮脏的,
关于与性有关的一切言行都是不好的,
月经是不好的、是脏的,
处女才好,非处女就不纯洁了,
自慰不好,自慰伤身,
……
这些都有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性别观、性爱观和基本的性观念。
当下性教育,仍有许多偏颇之处一是学校的“防性侵”教育。不是说学校不要做防性侵教育,而是说,在做这个教育之前,应该先做性科学教育。“如果先做防性侵教育,就等于先告诉孩子们,性是不好的。”这显然是存在顺序颠倒的问题。正确的,应该是先进行性科学教育,让孩子们从正面、科学的角度了解性,了解爱,再从如何保护自己的角度进行防性侵教育。二是社会上的“受害者有罪论”。21世纪,我们该如何与孩子谈性中国古语云“食色性也”,吃饭和色欲都是人的本性,再正常不过。但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仍然谈“性”色变呢?
至今,乃至整个历史,都是父权统治的多。在传统的父权语境和传统男女社会性别角色的文化里,话语权仍然在男性而不是在女性,所以性文化也是为男性服务的。可以说,有意无意地营造谈“性”色变的氛围,是男性语境文化的需要。这样,男性才能享受到男人的高高在上。在这样的文化下,男人的“自尊延伸”或“自恋延伸”得到***的满足和呈现。比如关于女性的守贞教育和守贞文化。这到底是为谁而守呢?其实还是一样,为男性而守,背后是男性父权文化语境作用的结果。
今天,我们该这样和孩子谈性:
一是,基本性知识。
二是,关于器官平等。
三是,关于性与爱情。
四是,父母之爱。
总之,在性的问题上,越是遮掩,越会出问题,越是坦诚就越少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