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
1. 强迫症
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OCD)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着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2%。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无显着区别。
2.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遗传因素
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性格特征
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精神因素
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解释;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有人用学习理论解释强迫观念是激发焦虑的刺激和该观念间建立条件联系的结果。关于扣带回活动过度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的说法,尚缺少扣带回的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直接证据。原理心理学认为:觉察系统本身具有配置功能,前额叶是以配置的方式设立一个参照样本。参照样本能够直接对照本义系统产出的样本,分析客观事物的相对意义,使人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反应。让人们清醒时前额叶样本能够一直点亮丘觉,决定了人们当时的意识状态和心理环境。强迫症过于强化某一个或某一类样本的配置,从而产生强迫症状。如果将强迫症状让当事人当作病症看待,反而强化了症状,如果说服当事人能够信服这不是病症,反而有利于学习、记忆,并让当事人坚持用强迫法去学习、记忆,强迫症状很快消失,对治疗临床强迫症效果显着。
3.强迫症的起因主要是心理因素
如个体的完美主义倾向,敏感内向以及错误的思维模式或思维习惯导致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大脑的生理机制来达到治疗的效果,所以药物它并不是针对强迫症的病源来进行治疗的,因而它是治标的,其作用只能是暂时的控制症状,而无法达到治愈症状。中国有句古话叫“心病还需心药医”,所以对强迫症的治疗应该要以心理治疗为主,纠正其个性缺点和错误的思维模式或习惯才是治本。
一、案例
来自大庆市的纪某,女,50岁,为大庆市物业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2000年时,发现丈夫在外有不洁性行为,之后总担心丈夫将病传染给自己,而不敢与丈夫同房。逐渐怕各种各样脏东西,尤其怕别人吐痰,怕痰溅到自己身上,地上的脏东西总怕弄到身上,反复洗手,严重时每天甚至洗手上百次,手上的皮都被洗破了,总觉得家里的门锁没关好,反复去关门,甚至把家里的门锁都关坏了,担心没关煤气罐,每天要检查数十次,甚至都不让人去厨房,只要有人去厨房就觉得别人动煤气了,就要去重新检查煤气。走路时数路灯,期间如果有人打扰就返回原路重数,并且走过的路必须是以双数结尾,如为单数,必须再往前走,直至以双数结尾为止。明知不必要,但控制不住,并为此感和家人都远离自自,觉得自己是一个怪人,病情已严重干扰生活及交往。脑子中经常反复想一件不必要的事,如外出看见地上有动物粪便,回家后反复在脑子回忆是否粪便溅到了身上。并为此出现心情不好,发火,骂人,失眠。纪某平时工作一丝不苟,小心谨慎,追求完美,做事一板一眼,墨守成规。家中衣橱里的衣服不但要分类放,而且要按颜色归类。书桌上书放左上角,台灯必须放右侧,笔筒必须放在书本的右上角,不能变化。上厕所提裤子要提.几十遍,期间如果进来人就要重新提,十分痛苦。***终连自己的女儿都无法忍受自己,离开家到外面租房子住了。2005年1月由于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治疗,诊断为“强迫性障碍”。服用药物约-年时间,病情缓解,反复洗手、关门等次数减少,心情也开朗许多。后自行停药。之后又反复住院两次 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均-一般。
二、咨询的方法
***,支持性心理治疗
该疗法指合理地采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消除疑虑等交谈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认识问题,改善心境,缓解心理矛盾冲突,提高其信心,给予来访者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的精神上的支持,从而促进来访者心身康复的过程,告诉患者,每人都有强迫倾向。
强迫症患者心中***的愿望可能就是希望自己的头脑里再也不要出现一丝的强迫观念了。这个想法虽然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危险的,因为没有一丝的强迫观念是完美主义的想法,它会为你以后从强迫症的旋涡里走出来埋下一个隐患。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遇到一些挫折、不顺和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而这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此烦恼,会不断地在头脑里反复地想该怎么样处理这些事情,特别是当我们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有可能这种反复地想会持续得更久,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反复地想就是一种强迫,所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强迫倾向的,只是那些健康的人它们在事情解决之后,强迫也就跟着结束了。
所以强迫症患者应该放弃不要一丝的强迫观念出现的完美主义愿望,因为你抱着它不放,生活中这些必然的强迫就会与你的强迫症结合起来加重你的症状,这也是为什么强迫症难以跟除的原因,因为强迫是根本就无法彻底根除的。
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或仪式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障碍。强迫性障碍者体验到强迫思维或动作是自己主观活动的产物,但又不是自己所期望的,所以患者必须采取对策加以有意识的
其实强迫症给我们人***的痛苦不是强迫的观念或行为,而是伴随着这些观念和行为出现的焦虑、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你不访想一想,如果你的情绪是平静的,甚至是愉快的,那么即便是反复地想问题的症状依然存在,你还会有以前那么痛苦吗?所以要想治疗强迫就不要将症状视为大敌,而要接受症状,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把症状看得那么重要,症状不重要了情绪才会平静,而只有情绪平静了才会反过来使症状得到缓解和消失。
第二,认知领悟疗法
该疗法是指导来访者进行自我教育,是对幼稚心理的改造,是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通过对来访者的解释使其改变认识获得领悟,自感以前的想法可笑,自己也就逐渐抛弃了原有的情绪,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因此,治疗的过程不仅是与来访者互作用的过程,也是极需来访者主观努力的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埋人潜意识的心理冲突。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即成为日后发病的根源。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分析者启发病人重新认识这些经验,并加以分析、解释,使病人获得一种感情体验的领悟,从而摆脱症状的困扰。精神分析疗法主要包括:疏泄疗法、自由联想疗法和领悟疗法。
疏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治疗者用准确、鲜明、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分析疾病的根源和形成过程,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教给患者战胜疾病的方法,激励患者同疾病做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充分调动患者的能动性,逐步培养患者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矫正的能力。
行为疗法也称矫正疗法、学习疗法或条件反射疗法。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是用条件反射、社会学习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通过一些特殊设计的治疗程序,逐步地纠正、消除患者的病症。它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灌疗法、自我控制疗法、行为塑造疗法等。在实际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四,森田疗法
首先解除对自己强迫症状的紧张和害怕焦虑,对自己的症状要采取不理、不怕、不对抗的态度,一定要顺其自然,这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因为强迫症状之所以出现,正是由于患者不允许这种症状出现,非要和它对抗,这反而是在提醒、强化自己产生强迫症状。此时你越是强烈地强迫自己“不强迫”,实际上就越是强迫自己去“强迫”。其次是个性的重新塑造,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结构,树立起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无畏、果敢的思维方式,而绝不是一心一意地企图立刻消除症状。“带着症状,顺其自然”,这是森田治疗的核心。强迫症状要完全消失比较困难,患者和家属要接受强迫症状,带着症状去生活学习,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接纳强迫症状。焦虑严重时不要对抗强迫症状,可以去反复重复想或者做,一旦焦虑缓解,建议及时转移注意力,强迫症状会慢慢好转。 “顺其自然”不光是在症状到来时要“为所当为”,在平时更要去做有价值、有意义、富于建设性的活动。这包括树立目标,有所追求,增长学识,提高才干,建立起真的自信。积极地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观察、发掘、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逃避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不理:不理是强迫症患者***为明智的策略。如果强迫症状并没有引起患者的焦虑反应,那么久而久之,它就会因为感到“无聊”而告退了。
2)不怕:对于强迫症患者,其症状仅仅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真正在后面起作用的是他们的不良个性和思维方式。强迫症患者的首要任务,是其个性的重新塑造,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结构,树立起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无畏、果敢的思维方式,而绝不是一心一意地企图立刻消除症状。这项工作首先就要从自己对症状的态度上开始。所谓“不怕”,并不是要抑制症状,你要想:症状出现就让它出现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即使对我造成一点不利的影响,也是暂时的、有限的、可弥补的。如果我能不怕,不与之对抗,我的心理素质就会越来越强,那么从长远来看,我会越来越好,我也一定会成功和幸福的。可见,“不理、不怕、不对抗”这“三不”态度中“不怕”是***重要的,只有做到“不怕”,才能做到“不理”和“不对抗”。有些强迫症患者虽然暗暗对自己念叨着对症状不理、不怕、不对抗,但他们实则是希望这么一念叨,强迫症状就会立即消除。所以在内心深处,他们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不怕,因而也就不会有什么疗效。
3)不对抗:不对抗的意思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不是症状出现后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按照正确的方向,去行动和努力,坚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顺其自然”不是让你想看就看,而是要让你忍受着一定的痛苦,坚持听课学习。你可以通过认真思考、积极想象、善于质疑等方式,让自己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一来症状就越来越不能对你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干扰,你对它的恐惧与焦虑也就会逐渐减轻。“顺其自然”不光是在症状到来时要“为所当为”,在平时更要去做有价值、有意义、富于建设性的活动。这包括树立目标,有所追求,增长学识,提高才干,建立起真的自信。积极地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观察、发掘、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逃避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或仪式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障碍。强迫性障碍者体验到强迫思维或动作是自己主观活动的产物,但又不是自己所期望的,所以患者必须采取对策加以有意识的抵抗,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常常同时出现,为此患者感到十分痛苦。患者的强迫性的症状正是追求完美、害怕做错事情、做事谨小慎微的一种极端表现,所以不但要有药物治疗,同时必须配合行为矫正及心理治疗,要让患者对自己的性格有正确的认知并加以改正,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有谁敢说自己完美无缺,世间也本无完人,也正是因为我们的不完美才造就出这世间的人生百态,所以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好与不好,不要着急一下改掉自己的强迫症,要学会和病症和平共处,学会放松,试着接受不完美,如果患有强迫症的病人能够去尝试这些,体会不完美中的完美,我想他们的生活才会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