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可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症状,因而出现回避反应。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于是极力避免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根据恐惧的对象恐惧症大致分为三类: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特定恐惧(specific phobia)
恐惧症(Phobia)是一种精神官能症
恐惧症的临床表现:恐惧症患者对特殊的物体、活动或情景产生强烈的惧怕为特征。 恐惧症状的共同特征是:
①某种客体或情景常引起强烈的恐惧;
②恐惧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晕倒、心悸、心慌、战粟、出汗等;
③对恐惧的客体或情景极力回避;
④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
⑤在预计可能会遇到恐惧的客体或情景时便感到紧张不安。
发病原因
目前恐惧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素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系
1、遗传因素 广场恐惧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尤其影响到女性亲属。有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恐惧同患率更高。某些特定的恐惧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惧。
2、素质因素 前人认为患者病前性格多为胆小、羞怯、被动、依赖、高度内向,容易焦虑、恐惧,并有强迫倾向等。如果自小就受到母亲过多的保护,成人之后,也容易发生恐惧症。
3、生理因素 有人发现恐惧症患者的神经系统的惊醒水平增高,这种人很敏感、警觉,处于过度觉醒状态。其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但这种生理状态与恐惧症的因果关系尚难分清。
4、心理社会因素患者在首次发病前可能会有某种精神刺激因素,资料表明有近三分之二的患者都主动地追溯到与其发病有关的某一事件。19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用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恐惧症的发生机制,认为恐惧症状的扩展和持续是由于症状的反复出现使焦虑情绪条件化,而回避行为则阻碍了条件化的消退。即当患者遭遇某一恐惧性刺激时,当时情景中另一些并非恐惧的刺激(无关刺激)也可能同时作用于患者大脑皮层,两者作为一种混合刺激形成条件反射,所以今后重遇这种情景,即便是只有无关刺激,也能引起强烈的恐惧情绪。然而部分患者并无曾受恐吓的经历,有些患者恐惧的对象经常变换,这些都是条件反射学说难以解释的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符合神经症性障碍的共同特点:
①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
②症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③患者对疾病体验痛苦;
④心理-社会因素、病前个性在神经症性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2、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同时符合以下四种症状:
⑴ 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的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⑵ 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
⑶出现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⑷明知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仍无法控制。
3、对恐惧的情景和事物的回避行为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病程持续一个月以上。
5、导致个人痛苦及社会功能损害。
6、排除广泛性焦虑障碍、疑病症、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排除躯体疾病如内分泌疾病。